——2022年5月20日在还地桥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
还地桥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
朱勇强
各位代表:
现在,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,请予审议。
2021年工作回顾
2021年是极为特殊、极不平凡的一年,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,全镇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镇人大的监督帮助和鼎力支持下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紧紧依靠和团结全镇人民,脚踏实地、埋头苦干、披荆斩棘、砥砺前行,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,“十四五”高质量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。
(一)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发展信心进一步提振。202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.37亿元,同比增长16.48%;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.45亿元,同比增长74.86%,其中,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1.05亿元,工业技改投资累计完成5.04亿元;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.07亿元;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,已达到50家;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4家。全年完成财政收入5.12亿元,同比增长70.67%。全年新签约项目12个,总投资9.77亿元,新开工项目15个,总投资16.45亿元,新投产项目10个,总投资11.68亿元。深入开展“双千”活动(1),总计为10家企业申报“甘霖贷”续贷2865万元。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,高新技术企业达17家,26家企业申报为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”,39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。
(二)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,园区承载力进一步提升。临空区规划体系逐步完善。《黄石临空经济区总体方案》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,“十四五”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,国土空间总体规划、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形成初稿,等待上级批复。征地拆迁工作有序推进。截止目前,拆除房屋249栋,整理出具备项目落地标准土地3000余亩。同时,《查违控违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《农村私人建房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规章制度得到严格执行,先行区范围保持“零违建”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总投资61.3亿元的F-EPC项目(2)完成招标,成功引进两家实力强劲的央企、国企,金虹路、14号路已开工建设,4、5、8、13、18等5条园区主干道及军山还建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。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平稳推进。成功申报国土资源部试点,55个子项目,其中8个顺利完工,34个积极推进,13个陆续完成前期准备工作。其中,水环境治理项目治理面积5605亩,已正式启动建设;农用地整治项目治理面积4.83万亩,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,合计可新增耕地指标7353亩,占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指标的89%。区·镇面貌得到有效改善。积极开展“擦亮小城镇”工作,通过港南路绿化、亮化,还桥大港亮化,学府路提档升级等工程,亮化景观带8.4公里,绿化园林2万余平方米。并投资400余万元,完成金虹路(康居砖厂至潘家湾)重建工程,临空区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改善。
(三)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农业农村工作卓有成效。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全年人工造林2300余亩,封山育林350亩,河渠水岸、农田林网绿化8公里,栽种各类树木20万棵,超计划完成201.8%。新建农村公路9.52公里,提档升级1.9公里,修缮6.316公里;39条乡道和392条村道,已完成一路一档登记入册。成功改厕280户,超额完成任务。以秀山、郭桥、前湖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抓手,全面推进村级自治、法治、德治建设工作。农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。发放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单22000份。实施农业科技示范项目2个。成功推广优良农作物品种17个,培植种田科技示范户14户。成功建设2000亩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展示项目,2000亩优质中稻生产绿色发展示范点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场(次)参训人员112人,接待农民技术咨询379人(次),开咨询处方236人(次),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300余条。农业机械达3756台/套,农机总动力48154千瓦,农业机械化率80.97%。以三山湖生态休闲农业、春风江南小镇、花海知音、三华生态园等为重点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等产业深度融合,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显著提升。脱贫成果持续稳固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883户脱贫户、1616人实现全监测预警,继续实施“一户一档、一户一策”帮扶机制,动态制定帮扶措施,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。总投资320万元的5个扶贫项目已竣工并完成验收。90名学生成功申报雨露计划。选派驻村工作队41支,乡村振兴队伍力量有效增强。
(四)聚焦人民幸福感提升,民生福祉进一步增强。防疫屏障持续稳固。坚决贯彻“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”的总策略和“动态清零”总方针,常态化落实各项防控措施,整体防控形势稳定。强化推进疫苗接种工作,累计接种13万余剂,接种群众7万余人,免疫屏障进一步筑牢。生态治理成效显著。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问题14件,其中,7件已完成整改销号,2件资料已上报市指挥部等待销号,4件正在积极整改,1件涉及铝型材行业,由市环保分局组织销号。针对冶金灰、畜禽养殖等103家企业进行全方位排查,全年下发65余份整改通知书,责令停产整改9家、立案查处35家,下发处罚决定书21家,罚款183万,7家企业负责人被移送公安机关,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。社会保障不断加强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046人,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7320人。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、特困供养资金、临时救助资金等总计1840.176万元。扶持成功创业80人,创业带动就业360人,培训农村劳动力890人。教育质量稳步提高。投入500余万元新建还地桥镇中学教学综合楼,学位紧张问题有效缓解。投入700余万元解决代课老师待遇问题及镇小、幼儿园历史遗留问题。设立专项基金激励优秀教师,构建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,教育水平稳步提高, 2021年还地桥五所初中全部进入黄石前三十强。医疗水平明显改善。卫生院接诊人数同比提升25.05%,药占比40.1%,较去年同期下降7.82%。落实院感管理、流调隔离、预诊分检等措施,疫情防控及应急反应能力全面提升。全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74070人,建档率88.49%;发放健康宣传册45600份,举办村级健康教育讲座202次,群众卫生知识储备有效提升。社会保持和谐稳定。综治中心运转良好,“大综治大调解”工作格局已形成,全年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25起,涉及人数432人次,成功化解216起。“八五”普法顺利推进,群众法治观念不断树牢。深化网格化巡防工作,全年共接处警3793起,立刑事案件268起,破案118起,受理治安案件460起,结案101起(其中调解29起)。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,出动检查人员1840人次,检查生产经营单位1642家,排查安全隐患3927条,下达指令书1154份,完成隐患整改3898条。
与此同时,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得到严格贯彻,“三公”(3)经费持续下降,“精文减会”得到进一步落实。对《区·镇管理制度》不断进行修订补充,织密制度笼子,纵深推进从严治党工作,抓好党风廉政建设,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。自觉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,2021年人大建议得到有效办理回复。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均及时答复,法治政府建设更深更实。此外,我们加强了与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。在人民武装、国防动员、统计、档案、政务等方面也取得新进展,文化、卫健、金融、供销、供电、食品、邮政、电信、司法、法庭、运政、人社等方面也作出了新贡献。
各位代表,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,是市委、市政府和镇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镇人大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、鼎力支持的结果,是全镇上下团结拼搏、真抓实干、奋发图强的结果。在此,我谨代表镇人民政府,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位代表、各部门单位、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,并表示衷心的感谢!
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,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,主要表现在:一是当前疫情形势严峻复杂,国际疫情持续蔓延,国内疫情多点散发,防输入、防反弹压力加大;二是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步伐还需加快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(4)企业较少,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较弱;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,绿色发展理念还需进一步树牢;四是民生建设力度还不够大,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;五是少数干部的能力素质、作风建设与推进全镇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。对此,我们必须直面困难和问题,采取强有力措施,切实加以解决。
2022年政府工作安排
各位代表,今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十大召开之年,也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,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,我们要积极发扬主动担当精神,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,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,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,破除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,坚持思想不松懈,工作不松劲,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,弘扬“拼抢实”的工作作风,奋力实现“全年满堂彩”。
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认真落实中央、省、黄石、大冶市委和镇党委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以“八大行动”(5)为总抓手,全力以赴推进临空区建设发展各项工作,奋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副中心、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桥头堡,为我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,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市、打造黄石市域一体化发展主引擎作出贡献。
今年区·镇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%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%,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%以上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%,财政收入达到5.05亿元以上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%,外贸出口增长35%。
为实现上述目标,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:
坚持科学谋划,多措并举,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桥头堡。
加快完善交通格局。加快推进106国道、316国道、314省道、239省道改扩建工程,持续补强临空区对外辐射路网。加快推进金虹路、14号路建设进度,做好4、5、8、13、18号路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,6月全面动工。同时,全力配合机场高速(二期)、武阳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,打通对外交通大动脉。
加快推进征地拆迁。重点围绕临空区起步区,沿锦冶线、314省道、239省道推进征地拆迁工作,5月底启动煤矿村老鹳咀湾、李德义湾、担丘垅湾等整体征拆工作。全年征收土地7300余亩,房屋拆迁421户,同步启动已征地块土地平整工作,确保实现“应征尽征、应拆尽拆、应平尽平”。
加快打造产业孵化平台。抢抓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延伸机遇,加快启动建设科创中心(一期),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技术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基地。深入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,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、研发投入、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,全面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。同时,主动对接武汉创新资源,推进企业在节能环保、安全生产等方面与武汉科研院所对接,推动武汉科技成果加速在临空区转化。
加快推进协同发展。围绕“51020”现代产业集群(6),主动对接武汉产业,为武汉产业链做配套,坚持武汉缺什么,我们补什么,武汉做什么,我们配什么。大力发展“飞地经济”(7),紧密联系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,努力实现与武汉协同合作、融合发展、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,打造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桥头堡。
坚持创新培优,强基补链,推动产业提能升级。
坚持招商引资“一号工程”。进一步建强招商队伍,以对接武汉光谷、对接花湖机场为重点,聚焦长三角、珠三角等重点地区,制作企业招商地图,按图索骥精准招商,持续提高招商质效。策划好临空区(武汉)招商推介会,全年计划新签约亿元项目12个。
坚持“项目为王”。大力实施项目建设行动,一切围着项目转,一切围着项目干,按照“招引一批、开工一批、投产一批”的思路,加大项目建设力度。树立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理念,建立健全从项目信息获取、洽谈、签约、开工、投产到后期跟踪服务的“招、落、服”一体化工作机制,全力推动璞荟家居、鹏炜机械、逸之味休闲食品加工、紫凝农业科技等项目快开工。全年新注册亿元项目9个,新开工亿元项目8个,新投产亿元项目6个。
优化产业结构。引导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,提升传统产业“含新量”、“含绿量”,推动实现转型升级,完成技改投资11亿元。同时,大力培育一批湖北省“新物种”企业(8),扎实开展“四上”企业(9)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,全年培育“四上”企业18家、高新技术企业5家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.9亿元,工业投资31亿元。
激发经济活力。巩固实体经济根基,见苗浇水、精心培育、扶持壮大,深入开展“双千”活动,切实解决企业“急难愁盼”的问题,让企业“进得来,稳得住”。加大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力度,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000家(企业600家),建立进规进限储备库,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规进限培育力度,全年新增规上工业10家,限上商贸业6家,规上服务业2家。
(三)坚持稳字当头,稳中求进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
完善监测帮扶机制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(10)要求,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措施总体稳定,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。精准确定监测对象,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,简化工作流程,缩短认定时间。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,及时落实社会救助、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。
提升农业生产能力。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,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、生态保护红线,扛牢粮食安全责任,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。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,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。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,打造1200亩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区。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,完善水利基础设施,加强沟渠疏浚以及水库管护。强化农业农村、水利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,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。
加快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。整体谋划,分批推进,实现全年39个项目应开尽开,加快推进水环境生态修复等项目进度。同时,依托区·镇丰富的山水资源,积极探索“全域国土整治+美丽乡村建设+乡村旅游+产业振兴”新模式,对乡村生态、产业、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,对山水林湖草路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,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统一治理修复。
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按照农产品加工园五年发展规划,推动农产品加工园建设,开展农业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,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。科学整合三山湖生态休闲农业、花海知音景区、三华生态园、秀山矿山公园等旅游资源,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,推动旅游产业发展。
(四)坚持优化环境,加强保障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
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。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中心,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,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,对标国内一流标准,坚持刀刃向内、自我革命,弘扬“有呼必应、无事不扰”的“店小二”精神,打造审批事项少、办事效率高、投资环境优、企业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,争当金牌“店小二”,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。
持续改善服务流程。树牢“企业需求为第一需求,群众满意为第一满意”的意识,围绕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深入推进“一件事”改革,持续改善办事服务流程。推动数据汇聚共享,努力实现178项公共服务事项“一网通办、一窗通办、一事联办”,真正做到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。
持续畅通沟通渠道。建立政企常态化“双向互动”交流机制,畅通政企沟通渠道,建立企业参与决策机制,构建亲清政商关系。开通涉企执行绿色通道,大力推行行政柔性执法。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检查,对工作推进不力或不担当、不作为行为,发现一起,处理一起。
(五)坚持生态优先,绿色发展,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
加强整治环境污染。持续巩固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,强化联防联控联治,统筹推进治土、治气、治废。强力治土,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,严格土壤污染源头管控,抓好未利用土地环境管理,严防新增污染。综合治气,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,重点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治理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。科学治废,加强建筑垃圾、医疗废物、危险废物收集处理,努力实现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100%。
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。通过生态绿网建设、河湖库生态保护与治理,加强全域生态建设,构建全域生态保护屏障。深入推行林长制,持续推进国土绿化,完成人工造林2100余亩。着力改善水域环境质量,加强河湖库管理,确保河湖库周边无污染源排放,水质全面达到Ⅲ类及以上,重点保障保安湖、三山湖水质稳定处于Ⅲ类,力争达到Ⅱ类。
坚持绿色发展理念。贯彻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,探索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融合的新发展模式。推动能耗“双控”(11)向碳排放“双控”转变,坚决遏制“两高”(12)项目盲目发展,引导支持高能耗、高排放型企业进行绿色改造,全力推进“绿色园区、绿色家园、绿色生活”建设,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全领域。
打造优美自然环境。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为抓手,管控冶金灰、碎石行业,改善水生态水环境,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面提升。同时坚持“产城融合”,按照“大冶城市副中心、武汉后花园”的定位,持续加强医院、学校、商超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支持春风江南小镇建设、三山湖生态农业发展,打造宜居宜业环境。
(六)坚持以人为本,共建共享,提升公共服务质量。
提高文教和医疗卫生水平。年内启动15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建设,解决“大校额”问题。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,扎实推进新冠疫苗接种,构建全民健康屏障。加强医护人员技术培训与管理,促进医疗专业化水平提升。加快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,提升医疗服务水平。以慢性病人群、残疾人、低保、五保户等群体为重点实行动态管理,提高疾病管理率、追踪率。
提高社会保障水平。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和稳就业举措,抓好重点群体就业,积极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,支持企业稳定用工岗位,同时依托临空区建设,积极创造就业岗位。精准开展帮扶解困,稳步提升残疾、低保、孤儿、高龄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社会救助水平,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
提高社会治理水平。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。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和矛盾纠纷调处体系,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,认真接待好初信初访,着力化解信访积案,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。健全公共安全体系,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,强化部门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,做到“六个不发生”(13)。
加强政府自身建设
(一)强化政治意识,建设责任政府。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抓好政治建设及意识形态工作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持续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,切实增强坚持“两个确立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,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。持续抓好巡视巡察等反馈问题整改,坚持把提高执行力作为建设责任政府的重中之重,强化问责问效,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见效。
(二)严格依法行政,建设法治政府。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,坚持“法定职责必须为,法无授权不可为”。牢固树立法治理念,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,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。严格依法行政,切实履行职责,规范行政许可、行政处罚、行政检查等活动,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。大力推进政务公开,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、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,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法制化水平。
(三)着力反腐倡廉,建设清廉政府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廉洁自律相关规定。严格落实“一岗双责”,严肃党内政治生活,运用好监督执纪“四种形态”。加强党风廉政教育,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,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,强化权力约束和源头治理。强化对镇纪委工作支持力度,依法依规对违纪违规党员干部严格处理,全面营造干事创业、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。
各位代表,乘风破浪潮头立,扬帆起航正当时。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,踔厉奋发、笃行不怠,以只争朝夕、不负韶华的紧迫感,敢为人先、舍我其谁的责任感,朝气蓬勃、永不懈怠的使命感,紧盯目标不放松,扑下身子抓落实,为还地桥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奋斗,奋力续写不负历史、不负时代、不负人民的时代华章!
名词注释
1.“双千”活动:千名干部进千企,服务企业发展。
2. F-EPC:指的是应业主以及市场需求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,EPC是英文单词Engineer、Procure和Construct的英文的缩写,翻译出来的意思是设计、采购还有就是施工的意思,是指承销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、采购、施工安装全过程的工程总承包,并且负责试运行的服务,对承包工程的质量、安全、工程以及造价方面全面负责任,F-EPC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设计的核心作用,发挥融资作用。
3.“三公”经费:因公出国(境)、公车购置及运行经费、公务招待产生的费用。
4.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: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,科技含量高、设备工艺先进、管理体系完善,市场竞争力强。
5.“八大行动”: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、服务企业、科技创新、优化环境、乡村振兴、文明提升、党建引领等行动。
6.“51020”现代产业集群: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、10个五千万级优势企业、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。
7.“飞地经济”:打破区划限制,以最新国务院批准的各类开发区为主要载体,在平等协商、自愿合作的基础上,以生产要素的互补和高效利用为直接目的,在特定区域合作建设开发各种产业园区,通过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,实现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。
8.“新物种”企业:具有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业态的科创企业,呈现出发展领域强、创新能力强、成长速度快等特点,包括“瞪羚”企业、“潜在独角兽”企业、“独角兽”企业以及“驼鹿”企业。
9.“四上”企业: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、限额及以上企业的统称,具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、房地产企业和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、住宿和餐饮业企业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。
10.“四个不摘”:摘帽不摘责任、摘帽不摘政策、摘帽不摘帮扶、摘帽不摘监管。
11.“双控”:总量、强度。
12.“两高”:高能耗、高排放。
13.“六个不发生”:不发生重大政治事件,不发生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,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、道路交通、火灾、爆炸等安全事故,不发生重大突发群体性事件,不发生规模性赴省进京聚集上访事件,不发生重大涉冶舆情负面炒作事件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