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地桥的历史沿革
黄又平
还地桥镇位于大冶的西北部,保安湖东南面,属梁子湖水系。境内屏风山、太平山、长乐山蜿蜒起伏,整个地理形势,北、东、南三方高,西方低。矿产资源丰富,煤、铁储量大,品位高。还地桥镇区是还地桥镇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科技的中心,是商业、集市贸易的枢纽,农工副产品的集售地,镇区人口现在约3万人。距城关23公里,距黄石市区10公里。
传说在宋代以前,这里是一处荒无人烟的大畈,畈中有一条河,即现在的还地桥港。这条港横贯东西,阻碍南北。南宋嘉定年间,人们跨港建造了一座三眼石拱桥。桥建成时,“八仙”中的吕洞宾和汉钟离云游至此在桥上换绦,从此,这里便风调雨顺,人杰地灵,群众也丰衣足食。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们,将桥定名为换绦桥,并在桥南建了“二仙祠”和石牌坊,牌坊顶额上雕刻“二仙镇”三个大字,故还地桥古称“二仙镇”。镇周围土地肥沃。明初就有大量人口流入定居,逐渐形成集镇。由于镇地位于十字路口,加上北乡纵横三四十里地面无一集镇,古代行人肩挑背驮,歇脚搭伙,常寄宿于此,使集镇活跃起来。
宋时镇地属大冶四会乡,明弘治年间(公元1488—1505年),还地桥列为大冶县一镇六市之一——换绦桥市。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属县四会乡换绦桥市。同治年间(1868年前后)又在里下设堡,全县68个堡,还地桥为换绦堡。民国16年(1927年)属第九区换绦堡。1932年全县改为10个区,下设60个堡,第九区设在换绦桥,辖9堡。1948年属大冶县铁麓乡。解放后,按“推翻封建地主,土地归还农民”之意,改“换绦桥”为“还地桥”。1949年——1951年曾属黄石工矿特区。1951年——1955年属大冶县第六区,1956——1959年还地桥区辖镇。1959年——1962年属黄石市铁山人民公社。1962——1983年属还地桥公社,1984年改为县属镇。
无论历史如何变迁,还地桥始终是区、社政权所在地,是当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原有街道两条,较狭窄,青石板路面,商业比较繁荣。1949年后,还地桥的各项建设较快,特别是1979年以来,改革开放给古镇带来了新的变化,如今,还地桥镇经济突飞猛进,成为“楚天明星乡镇”,黄石市“四强乡镇”,“全国重点镇”。镇区规模进一步扩大,“四路五街”初具雏型,已正式定为湖北60家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的试点之一,从还地桥到秀山8平方公里的工业走廊被定为省级乡镇工业小区。
悠久的历史,淳朴的民风,肥沃的土地,进取的秉性,孕育、造就了优秀的古镇儿女,他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,如今又在党的领导下,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